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濕地恢復”。
在今日的世界濕地日中國主會場上,國家林草局公布了廣東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海珠濕地)等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海珠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原因在于其地域稀有性與代表性,是全國唯一一個地處超大城市中軸線上的國家濕地公園。
廣州建筑長期致力于改善海珠濕地的水質,恢復海珠濕地的生態功能,為廣州濕地保護做出了貢獻。
解決水鳥棲息地構建關鍵難題
屬下廣建園林通過與海珠濕地、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多單位協同合作,形成《濕地公園水鳥棲息地構建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技術成果,共獲得專利17項、標準10項、發表論文18篇、專著3部。該技術成果創新性地解決了濕地公園建設中水鳥棲息地構建關鍵難題,被評為第一屆廣東省濕地保護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廣建園林的技術成果創新性地解決了濕地公園建設中水鳥棲息地構建關鍵難題
打造海珠濕地三期精品工程
海珠區萬畝果園農業保護(海珠濕地三期)項目則由屬下綠化公司承接實施。該項目歷經五年的精心建設和細心保育,于2020年7月16日建成開園。
綠化公司全力打造濕地三期這一精品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微改造、少干預”的建設原則,以原有果林為基底,保持果林優勢,保護原有蕉林、龍眼樹等優良果樹,增種農作物品種;運用多層次種植模式,在濕地周邊營造地形,分層種植常綠植物,搭配大量不同時節的開花植物,把嶺南農業文化底蘊融匯其中,打造出紫玉晴川、黃花金雨、芙蕖香遠、山林城市、美人花鏡等多個植物景觀節點。
項目成功把濕地與農業、果林與水系、生態與景觀相結合,形成立體、多元及極具嶺南古韻風格的城央濕地,進一步提升了海珠濕地三期片區生態環境,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生。
▲綠化公司負責實施海珠區萬畝果園農業保護(海珠濕地三期)項目
提升海珠濕地景觀品質
屬下花木公司負責實施了“海珠濕地景觀品質提升工程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項目建設分為海珠湖、海珠濕地一期及海珠濕地二期等3個片區,最終打造了與城市共融、具有果林與濕地特色、人與濕地互惠互動的高品質濕地。
海珠濕地內部的水位受控于外江,在建設過程中,“疏通水系”是起到基礎作用的環節,也是整個工程率先動工改造的環節。一方面,花木公司主要通過水閘管控確認水系的流向,對于局部河床較高的區域進行清淤。同時結合水系系統,疏浚淤塞渠道,利用水閘水竇調水補水,達到內外水循環,形成生態凈水系統。
另一方面,花木公司根據生物的習性,設計對生物干擾度低的道路系統及棲息地周邊環境;通過疏通灌溉渠,柔化岸線,增加動物棲息場所,修復濕地生境;利用水藻蟲、水生植物等方法優化水質。
▲花木公司通過實施“海珠濕地景觀品質提升工程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打造了人與濕地互惠互動的高品質濕地
打造“廣州城市生態會客廳”
屬下園建公司則負責實施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工程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49萬平方米,其中海珠湖湖心島生境修復約19萬平方米;濕地二期生境提升約25萬平方米;濕地保育區果林恢復約105萬平方米。
由于海珠濕地各開放片區被城市道路分割,境域協調及功能不能統一,為實現濕地自然與城市的有機融合,構筑良性循環的濕地生態系統,本項目將濕地打造成為“廣州城市生態會客廳”。工程內容主要包括濕地南門周邊綠化以及園林附屬工程、海珠湖觀鳥棧道等。
▲園建公司負責實施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工程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
探索生態保育與修復方式
屬下園林設計總院從2011年以來先后參與萬畝果園總體規劃,主導設計海珠濕地二期、海珠湖、十香園、海珠濕地三期、濕地紅樹林生態恢復、海珠濕地品質提升、海珠碧道等項目,致力于活化嶺南水鄉中的萬畝果園濕地。
在濕地首期工程“過度人工化”的情況下,園林設計總院著力探索生態保育與修復方式,提出修復生境、豐富植被、招引候鳥,助力提升生物多樣性。同時關注濕地與城市的關系,對退化濕地做出適當的人工干預后,實現荒廢果園向國家濕地公園的轉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球生命共同體。歷經十余年改造更新后,海珠濕地水質從V類提升至Ⅲ類,部分水體指標達到Ⅰ類水質,水質顯著提升;海珠濕地三期從單一品種果林、單層次結構果林,轉變為喬灌草復層結構的四季水陸果園,碳匯能力顯著增強。
▲園林設計總院長期參與海珠濕地的生態修復工作
接下來,廣州建筑將結合廣州城市特色,繼續大力推動濕地生態保護,有效改善城市環境,滿足人民群眾的“綠色向往”,為探索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廣州實踐”。
來源│廣建園林 綠化公司 花木公司 園建公司 園林設計總院
編發│集團黨群工作部 龍錕 盧重佑
發布│集團辦公室 張曉瑩